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是一所具有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学校,1948年5月,诞生于烽火连天的北国冰城—哈尔滨。六十年来,她经受了战火硝烟的洗礼,感受了和平建设的喜悦,沐浴了改革开放的春风,经历了从北国到南疆艰苦历程和十二次易名、九迁校址的特殊岁月。今天,她以省一级学校的崭新面貌,以优异的教学和工作成绩,以英才辈出的卓越成就,延续着“八一”先辈们的梦想……
追溯学校整个发展的历程,每一步都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辽沈战役前夕,为解决从各战场及苏联归来的一些高级指挥员和烈士子女的教育问题,根据中央指示,在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的高度重视下,1948年5月,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批准成立“东北民主联军南岗干部子弟学校”(即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前身)。学校设有幼儿园和小学部,共有工作人员20多名,由罗荣桓元帅的夫人林月琴同志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余慎任保育主任、林浩任教务主任、项辉方任总务主任、冷克任幼儿部主任。
办学初期,生活艰苦,条件异常简陋,林月琴她们怀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亲自筹集教学用具,精心选调教员,带领全校同志竭尽全力,不断改善教学和生活条件,把对党的忠诚全部倾注在孩子们身上,将培育革命后代的重任义无反顾地挑在肩上,使东北民主联军中高级指挥员的后代和烈士子女在这革命的摇篮中幸福成长。
学校筹备时期只有8个孩子,当时是用罗荣桓政委的办公室当课室。后来增加到18个孩子,都搬到林总(林彪)在哈尔滨的房子里。当时,孩子们没有实行供给制,他们用的东西都是自备的。后来办学条件有了改善,许多家长都要求送孩子来校,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也增加了,教学逐步走向正规。小学设有一、二、三年级三个班和一个幼儿班,一年级学生23名、二年级学生19名、三年级学生9名,幼儿班有孩子6名。1948年上半年正式开课,这时学生已增加到80多名。
1950年3月,随着第四野战军南下攻克两广,学校随军从汉口迁至广州,部分校址设在东山区达道路2号(今广州军区司令部内),校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干部子弟学校”。校长为余慎,副校长为项辉方,担任校领导工作的还有林浩、柳辉明等同志,老师有鲁旭、唐昉、尹寄平、尚静一、李敦芸、凌冷、马继云等,负责总务的是刘德同志。
当时,广州是前线,学生只有六十多人。有的是军区干部子弟,有的是海军转过来的。最高班级是四年级,只有六、七名学生,三年级也只有十多人,三四年级只能以复式班形式上课。学生校服由东北军区供给,为蓝色仿苏海军服。学生们生在革命家庭,从小受光荣传统熏陶,对党、对人民、对军队无比热爱,对学习政治、军事、文化兴趣非常浓厚。他们热爱劳动,集体观念强,自理能力强,二年级以上的学生都能自做小板凳、小提箱。洪学智上将的孩子洪虎就是其中的一个。
2001年,广州市教育局批准我校改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校名正式定为“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2001年12月,学校被评为区一级学校。2003年7月,东山区人民政府决定,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与共和路小学合并,并校后的校名不变,学制仍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占地面积16040平方米,学校分南北两个校区,达道路校区为南校区,共和路校区为北校区。
2004年,在市、区政府和上级教育部门关怀下,在广州军区和社会力量支持下,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新建了教学大楼和综合大楼,改观了校容校貌,增添了教学设备,优化了育人环境。2005年元月,学校被评为广州市一级学校。同年年底,学校升格为省一级学校,一年内实现了两次大跨越。随后,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扩大,初中现有18个班,小学现有41个班,全校共59个教学班,有学生2600人左右。
2006年以来,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领导下,学校有了长足进步,教育教学质量持续走高,各项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初三毕业班工作连续21年获一等奖,小学办学评估多次获一等奖;各种社团活动成绩卓越,跳绳队、武术队、舞蹈队、体操队、军乐团、合唱队、科技队等社团连年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均取得优秀成绩。学校还是“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 “全国少年军校示范校”、“全国教育科研先进集体”、“中国当代特色学校”、 “广东省诗歌教育示范学校”、“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全国试点学校” “广州市书法特色示范学校”,军旅文化教育、优秀国学经典教育和书法教育已经成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开创了承前启后的历史新篇章。
联系人电话:
尹主任02087303001
吕老师18922373145